2016年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目錄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位于重慶西部新城核心區、重慶“半小時經濟圈”、重慶城市副中心——重慶市江津區雙福和德感之間的濱江新城。學校1951年由煤炭工業部創辦,1998年舉辦高等職業教育,2001年建成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2010年建成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2016年被重慶市教委評為重慶市普通高校就業示范中心,被中國青年報社和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組委會評為“2016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示范校”
學校占地總面積1350畝,總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12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1.05億元。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2507人,開設有9個專業大類的49個高職專科專業,其中中央財政支持建設的重點專業8個、重慶市財政支持建設的重點和特色專業9個。經教育部批準,與澳大利亞堪培門理工學院聯合舉辦雙文憑國際合作教育,現有在校學生100人。
學校建設有校內實訓基地(室)200個(其中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建設的專業實訓基地8個、實訓室21個),生產性實訓基地8個。2016年,學校與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建立新建財經類專業綜合仿真實訓中心,并掛牌成立了新道師資研修院重慶分院;與中興通訊共同完成“教育部——中興通訊ICT行業創新基地建設”;與重慶蒙妮坦時尚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內建立了“人物形象智慧型仿真實訓室”,實現教學與生產的“融合”,對學生進行現場仿真教學,拓展人物形象設計類專業課程的教學空間;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合作,共建校企合作“GE通用實訓平臺”;與重慶建工第三建設有限責任公司開展校企合作洽談,在校內校企共建建筑構造展示中心;與重慶市江津區氣象局在校內建設標準氣象觀測站,作為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實訓場。
學校建設有校外實習基地261個。2016年,學校與重慶長帆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重慶鐵馬專用車有限公司建立汽車、機制、自動化類專業頂崗實習校外實訓基地;與重慶元譜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重慶哈渝機器人有限公司建立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校外實訓基地;與重慶三維環保公司、重慶榆桑環保公司建立校外環境實訓基地環境,與中電建第二分公司建立了安全專業實習基地。
2016年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成效顯著。教職工人數達到700余,副教授級以上的教師達到230余人,其中:教授(含教授級高工)74人。碩士以上學歷教師達到320余人,其中:博士38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市級教學團隊7個;國家級專家20人,市級專家61人;入選國家“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4人,5人被聘為全國職業院校煤炭專業帶頭人,1人被重慶大學聘為博士生導師,6人被重慶科技學院聘為碩士生導師。
經國家煤監局、重慶市教委、重慶市科委、重慶市人社局等部門批準,設有國家二級煤礦安全培訓機構、重慶市礦業工程應用技術推廣中心、重慶市煤礦安全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學校是國家建設行業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礦業人才培養基地、重慶市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重慶市信息技術軟件人才培養實訓基地。
在教育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學校與中興通訊于2016年11月雙方簽訂了《服務國家戰略“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在國內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學院”,在海外建立“絲路國際學院”,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共同開展留學生培養、教師交流學習、海外認證培訓、社會服務等工作,提升了學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增強學校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能力。
2016年學校繼續與澳大利亞堪培門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合作舉辦中澳高等教育專科項目涉外會計專業(中澳班),續簽了合作辦學主合同,并簽訂了有關我校學生赴澳洲學習的補充協議,為中澳合作班學生在校期間出國學習提供了機會和渠道。我校與英國威爾士職教聯盟于2016年7月簽訂了關于教師培訓的協議及實施方案,2016年8月派出教師赴威爾士職教聯盟培訓17周,效果較好。
2016年學校分別與韓國永進專門大學、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德國萊茵曼應用技術大學、加拿大謝爾丹理工學院、美國瑪麗伍德大學、臺灣大葉大學、泰國西瓦那大學、泰國東南曼谷大學等8所院校簽訂合作協議,并于2017年逐步實施合作項目。2016年選拔了15名學生參加春季臺灣中州科技大學交換生項目,選拔了3名中澳合作班學生赴澳大利亞游學。
2016年學校職業技能大賽成績喜人。(一)市賽項目。組織參加了重慶市第九屆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技能競賽10個比賽項目,2016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42個賽項)重慶市選拔賽9個比賽項目, 并承擔了測繪、樓宇自動化系統安裝與調試、信息安全管理與評估、嵌入式技術與應用開發、計算機網絡應用5個賽項的承辦組織工作。學校獲得第九屆市賽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國賽重慶選拔賽,學校獲得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二)國賽項目。組織參加了2016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得二等獎7項,三等獎7項。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非英語專業高職高專類獲得個人一等獎1名,個人二等獎4名,個人三等獎7名;第八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重慶賽區)獲得二等獎7項,三等獎9項。第二屆重慶市大學生成語大賽團體二等獎。(三)行業賽項。組織參加了第四屆全國煤炭行業院校職業技能競賽,礦山測量項目獲得團體一等獎、煤礦災害救援技術項目獲得團體三等獎、瓦斯檢查項目獲得個人二等獎一項,個人三等獎一項;第七屆“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獲得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第三屆全國職業院校土建施工類專業學生“魯班杯”建筑工程識圖技能競賽獲得團體二等獎1項、個人一等獎1項、個人二等獎1項。第四屆全國BIM大賽獲得團體三等獎。第十二屆全國職業院校“新道杯”沙盤模擬經營大賽獲得團體三等獎。
學校秉承“開拓、務實、奮斗、奉獻”的學校精神,“礪苦謹信、惟精弘毅”的校訓,“和諧敬業、求真務實”的校風,“德正學高、兼容并包”的教風,“立身篤行、見賢思齊”的學風,堅持“以學生為本,以質量求發展、以特色創品牌”的辦學理念,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職業發展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政校企合作辦學之路,培養適應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需求的生產、管理、建設、服務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學校旨在努力構建持續均衡的專業布局,完善科學能動的教育教學體系,塑造深厚和諧的學校文化,引領西南地區高職教育事業發展,打造國內一流的高職院校品牌。
我校 2016 屆專科畢業生共計 3789 人,分布在8個二級學院的38個專業,截止 2016 年 12月28日,已就業3732 人,就業率為98.50%。各二級學院、各專業就業率見表 1。
表1 2016 屆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截止 2016年 12 月 28 日)
學院 |
專業 |
全校合計 |
||
畢業人數 |
就業人數 |
就業率% |
||
合計 |
3789 |
3732 |
98.50% |
|
礦業與環境工程學院 |
383 |
368 |
96.08% |
|
煤礦開采技術 |
106 |
100 |
94.34% |
|
礦井通風與安全 |
39 |
36 |
92.31% |
|
煤層氣抽采技術 |
49 |
47 |
95.92% |
|
煤化工生產技術 |
30 |
28 |
93.33% |
|
地下工程與隧道工程技術 |
54 |
52 |
96.30% |
|
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 |
37 |
37 |
100.00% |
|
安全技術管理 |
68 |
68 |
100.00% |
|
地質與測繪工程學院 |
361 |
352 |
97.51% |
|
礦山地質 |
48 |
48 |
100.00% |
|
水文與工程地質 |
49 |
49 |
100.00% |
|
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 |
42 |
42 |
100.00% |
|
工程測量技術 |
113 |
113 |
100.00% |
|
地籍測繪與土地管理信息技術 |
68 |
60 |
88.24% |
|
礦山測量 |
41 |
40 |
97.56% |
|
機械工程學院 |
450 |
446 |
99.11% |
|
礦山機電 |
61 |
61 |
100.00% |
|
礦物加工技術 |
20 |
20 |
100.00% |
|
機械設計與制造 |
66 |
66 |
100.00% |
|
數控技術 |
52 |
50 |
96.15% |
|
機電一體化技術 |
114 |
113 |
99.12% |
|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
137 |
136 |
99.27% |
|
信息工程學院 |
414 |
409 |
98.79% |
|
計算機控制技術 |
40 |
39 |
97.50%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157 |
154 |
98.09% |
|
計算機網絡技術 |
84 |
84 |
100.00% |
|
計算機系統維護 |
14 |
14 |
100.00% |
|
信息安全技術 |
53 |
53 |
100.00% |
|
移動通信技術 |
66 |
65 |
98.48% |
|
建筑工程學院 |
753 |
741 |
98.41% |
|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 |
107 |
106 |
99.07% |
|
建筑工程技術 |
243 |
238 |
97.94% |
|
工程造價 |
345 |
341 |
98.84% |
|
市政工程技術 |
58 |
56 |
96.55% |
|
財經與貿易學院 |
582 |
576 |
98.97% |
|
會計(涉外方向) |
167 |
166 |
99.40% |
|
會計電算化 |
120 |
118 |
98.33% |
|
營銷與策劃 |
118 |
116 |
98.31% |
|
物流管理 |
60 |
60 |
100.00% |
|
旅游管理 |
52 |
52 |
100.00% |
|
酒店管理 |
65 |
64 |
98.46% |
|
電氣工程學院 |
403 |
399 |
99.01% |
|
建筑電氣工程技術 |
121 |
121 |
100.00% |
|
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 |
53 |
52 |
98.11% |
|
電氣自動化技術 |
63 |
62 |
98.41% |
|
物聯網應用技術 |
48 |
48 |
100.00% |
|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 |
50 |
50 |
100.00% |
|
應用電子技術 |
68 |
66 |
97.06% |
|
藝術與設計學院 |
443 |
441 |
99.55% |
|
建筑裝飾工程技術 |
180 |
180 |
100.00% |
|
產品造型設計 |
61 |
61 |
100.00% |
|
人物形象設計 |
44 |
43 |
97.73% |
|
裝潢藝術設計 |
69 |
69 |
100.00% |
|
裝飾藝術設計 |
89 |
88 |
98.88% |
1.性別分布
我校2016屆畢業生中,男生2540名,占67.04%,女生1249名占32.96%,男女比例為2.03:1,見圖一。
圖一:男女生生源分布圖
2.生源區域分布
我校2016屆畢業生來自24個省,分布較廣。其中重慶本地生源占82.10%,東南區域生源占0.87%,中部區域生源占2.40%,西南區域生源占10.73%,西北區域生源占3.90%,見圖二。
圖二 生源區域分布圖
1.就業區域流向
我校2016屆畢業生到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工作,分布較廣。其中到重慶市就業的占80.70%,到東南區域就業的占7.27%,中部區域就業的占2.84%,西南區域就業的占7.10%,西北區域就業的占2.09%,見圖三。
圖三 就業區域流向圖
2.服務重慶五大功能區情況
在已就業的畢業生中,有80.70%的畢業生留在重慶市,在重慶市就業的,有50.64%的畢業生在都市功能核心區就業,見圖四。
圖四 服務重慶五大功能區圖
3.就業行業流向
22.58%的畢業生主要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就業,19.99%的畢業生在“建筑業”就業。建筑類、測量類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建筑業”就業,電子類、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主要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就業,機械類、電氣類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制造業”就業,見圖5。
圖五 就業行業流向圖
4.畢業生主要就業單位性質分布
我校2016屆已就業畢業生主要到私營企業就業,占82.01%,到國有企業就業的占9.50%,見圖6。
圖六 就業單位性質分布圖
畢業生基于不同生源的就業情況見表2:
表2 不同生源類型就業情況
二級學院就業對口率及起薪見表3:
表3 畢業生就業對口率及起薪
以上數據看出,信息工程學院的專業對口率最高,這是符合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要求的,建筑工程學院和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專業對口率也很高,這是與他們的專業特點所決定的。礦業與環境工程學院的專業對口率最低,是因為目前煤炭行業不景氣,導致需求的畢業生少。起薪最高的是藝術與設計學院,是因為藝術與設計領域的工資待遇比其他行業來說偏高。
為更加全面、客觀掌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學校委托了第三方調查機構對我校 2016屆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調查,并對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如下:
1.畢業生求職過程體驗
2016屆畢業生中有求職經歷的學生比例為91.04%。
在“薪資福利”、“單位性質”、“專業對口”、“個人發展空間”、“個人性格及興趣”、“工作穩定性”、“社會需求”和“家庭期望”等因素中,2016 屆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最關注“個人發展空間”因素,這是因為學生比較理性,更看重自己在企業的發展空間。其他主要關注因素依次為 “個人性格及興趣”、“薪資福利”。
畢業生認為自己最大的求職競爭力是“交際能力”。在“心理素質”、“交際能力”、“所學專業”和“學業成績”等求職競爭力因素中,畢業生認為自己最大的求職競爭力是“交際能力”,這是因為畢業生認為良好的交際能力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其他主要關注的因素依次為“心理素質”、“學業成績”,見表4。
表4 2016屆畢業生求職競爭力
2.就業信息獲取渠道與信息量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少實踐經驗”,在“對口崗位少”、“就業信息少”、“就業信息質量不高”、“專業能力不足”、“缺少實踐經驗”、“缺乏求職技巧”、“求職成本過高”、“就業歧視”、和“缺少社會資源”等可能遇到的困難中,最主要困難是“缺少實踐經驗”,這是因為畢業生在校時雖然有實踐課程,能培養動手能力,但企業與學校的運作模式不同,不能在學校學到太多這方面知識。
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呈現多樣化。4個學院的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校內招聘會”,財經與貿易學院和信息工程學院的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招聘單位網站”,建筑工程學院的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他人推薦”,見表5。
表5 2016屆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
畢業生離校前獲得與本專業對口的就業信息量集中在 10 條以內,其中,獲得“5 條以下”與本專業對口的就業信息量的畢業生比例為 36.20%,獲得“6-10 條”與本專業對口的就業信息量的畢業生比例為 38.14%,這是因為學生普遍能在獲得10條以內的就業信息量后能順利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以后就不太關注就業信息;獲得“11-15 條”與本專業對口的就業信息量的畢業生比例為 13.5%;64.03%的畢業生離校前簡歷投遞數量在1-10份,17.95%的畢業生簡歷投遞數量為 11-30 份,這是因為畢業生普遍能在離校前投遞簡歷投遞10份內找到合適的工作,數據見表6。
表6 2016屆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量和簡歷投遞數量(%)
畢業生離校前獲得的面試機會次數主要集中在“3次”。20.86%的 2016 屆畢業生在離校前獲得了“3 次”的面試機會,獲得“8次以上”面試機會的畢業生比例為17.05%,獲得“2次”和“5 次”面試機會的畢業生比例都為15.20%。見表7。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在于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比較認可,畢業生基本上能在面試2,3次就能獲得一個的合適工作,由于學校提供單位專場招聘會較多,許多同學選擇多次面試,以方便自己找到最合適自己的工作。
表7 2016屆畢業生離校前獲得的面試次數(%)
通過第三方調查機構顯示,我校畢業生對學校專業課程的滿意度高,對頂崗實習指導的滿意度較高,對教學管理的滿意度高,對校內教師的滿意度高,對行業企業教師的滿意度高,對學校學風的滿意度高,對輔導員的滿意度高,對本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的滿意度較高,對學校就業指導的滿意度較高,對學校就業服務的滿意度較高,對后勤服務的滿意度較高,對自己學習收獲的滿意度較高。
我校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畢業生就業工作,使“每一個畢業生充分就業”成為學校各級領導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此,學校落實教育部關于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黨委書記、校長為組長,分管就業工作的副校長為副組長,黨政辦公室、招生就業處、學生處、教務處、保衛處等部門負責人和各二級學院的院長為成員的校級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親自抓就業工作;成立了由二級學院院長為組長,黨總支書記(或副院長)為副組長,教研室主任、專業帶頭人、就業干事為成員的二級學院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學院制定的就業工作實施細則;各專業帶頭人(教研室主任)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拓寬就業渠道,為畢業生尋求充分的就業機會;各輔導員(班主任)負責本班就業政策、信息宣傳落實到位,組織、推薦、指導學生參加招聘會,讓學生轉變擇業觀,能讓學生順利就業。
學校先后制定了《就業工作管理規定》、《就業數據管理規定》、《就業工作考核辦法》、《關于加強就業工作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輔導員加專業導師管理辦法》等保障就業工作順利開展的系列文件,將就業隊伍建設、信息管理、市場建設、就業服務、畢業生就業工作考核評價等方面的規章制度逐一完善,并通過“就業質量管理體系”,明確就業目標、層層落實責任,保障經費投入,確保就業質量。
學校一直重視和加強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就業”、“擇業”和“創業”的教育貫穿于三年教育教學過程中,從大一的專業教育、大二的就業指導和大三的就業動員中逐步得到實施。
積極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和應征入伍。學校秉承“開拓、務實、奮斗、奉獻”的烏金精神,“礪苦謹信,惟精弘毅”的校訓,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生產一線,依托行業背景到最艱苦的礦山、地質和野外就業;積極鼓勵和幫助畢業生應征入伍,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入伍人數連年上升。
學院組建了一支專門負責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隊伍,由48名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兼職教師組成,其中20人具有高級職稱、22人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學校將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課程列為了必修課,學校教學督導室每一學期會對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進行教學教學評估。
學校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作為必修課程(32學時、2學分以上)列入2016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修訂學籍管理辦法,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組織開展畢業生GYB培訓2期,創新創業講座12場次。學生在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上取得好成績。在“挑戰杯—彩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中獲全國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市級金獎2項,銀獎1項,銅獎1項;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重慶賽區競賽獲銀獎1項,組織獎1項;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重慶市銀獎3項,銅獎2項。
2016年,學校創新創業孵化園已入住創新創業團隊25家,其中創業團隊22家(含24家注冊微企)、創新團隊3家。創業團隊主要涵蓋文化傳媒、技術服務、電子商務、家居裝飾、手工藝術等行業,共帶動學生創業就業近200人。年利潤超10萬元的學生創業企業和團隊有3家。1家企業已經孵化成功,退出了孵化園。3家創新團隊已申報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8項,獲批7項。
建有畢業生信息資源庫,及時更新數據,使學院各級領導能夠及時了解就業情況,做好監控,及時調整就業思路和改進就業工作方法。2016年組織了一次大型的全校性招聘雙選會,共有180余家企業參加,提供崗位8000多個;組織了一次校友企業招聘雙選會,共有23家企業參加,提供崗位500多個;各種專場招聘會110余場,其中學校組織了70余場企業專場招聘會,各二級學院自行組織了企業專場招聘會40余場,共提供崗位2500余個崗位;學校就業網站還發布了120多家企業的網上招聘信息,提供崗位2000余個。全校總共提供了450余家次的企業招聘,提供崗位13000余個,在學校就業信息網發布了450余條單位就業信息。
學校建立了就業困難畢業生幫扶機制,制定了《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就業援助工作實施意見》。針對貧困生,一是進行調查、統計與核實,建立了困難畢業生檔案,及時掌握困難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二是實施個性化的就業幫扶,根據困難畢業生的不同特點,開展“一對一”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通過有針對性的就業政策、就業技巧、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引導他們調整就業期望,制定切實可行的求職計劃,為困難畢業生及時提供就業信息,保障信息的暢通。三是積極向用人單位重點推薦符合條件的困難畢業生,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四是做好困難畢業生的經濟援助。針對殘疾畢業生進行摸清底數,制定方案;區分情況,分類指導;高度關心、熱心幫助殘疾畢業生。針對少數民族畢業生,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民族團結教育,開展少數民族畢業生求職技能專項訓練。通過各級領導和老師的努力,我校家庭經濟困難生809人,就業797人,就業率為98.52%,殘疾學生2名,就業2名,就業率為100%,少數民族235人,就業229人,就業率為97.47%。
我校的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近幾年都在95%左右,年終就業率在98%左右,隨著重慶市制造、電子、汽車、物流等行業大量需求應用技術人才,我校這幾個類別的畢業生供不用求,隨著國家對煤炭的限制、房地產行業的低迷,我校煤礦、地質、建筑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的壓力在增大,裝飾裝潢等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由于一進學校都明確了就業方向和領域,相對來說就業更好找一些。
我校制定了《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招生計劃編制的原則意見》,依據學校確定的規模,結合專業的就業情況、招生情況、師資條件、實訓條件、學生流失率以及重慶市支柱產業的需求等情況綜合考慮,其中就業情況是各專業事業計劃調整的最重要指標之一。
學校定期安排教師參加頂崗實踐鍛煉,了解行業企業需求,通過走訪企業、發放問卷、電話回訪等方式調查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人事經理和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溝通、交流,了解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使用情況和企業最新的需求情況,根據調查結果,適時調整學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貼近企業需求,形成市場需求決定人才培養。每年各二級學院都要召開專業指導委員會,邀請行業專家、人力資源專家到學校問診把脈。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對畢業生就培養環節、就業過程、就業狀況進行調查評估。將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意見、建議和第三方的調查反饋到教學部門,以提升畢業生綜合競爭力。